随笔|王皇义:“不忘”是感恩的种子

随笔|王皇义:“不忘”是感恩的种子

编程文章jaq1232025-03-07 16:52:1125A+A-

“不忘”是感恩的种子

王皇义

和一位战友多次聊起“感恩”话题,他总是认为“不忘”是个“种子”,有了这个“种子”,才能谈到感恩。为什么?因为感恩的基础是:“恩”。

因为只有将“恩”记住了,这个“恩”才能成为种子,也只有种下了“不忘”这颗种子,感恩也才能发芽、成长、结出丰硕之果。否则,连种子都不存在,而大谈什么感恩,那肯定是天方夜谭。所以,称这颗种子为“不忘”,就是再恰当不过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滴水”早已跑到九霄云外,何来“涌泉”?又怎么会有“涌泉”喷出?

多有见底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在他的人生历程磨炼出来的,是他做人做事的切身感悟。他总是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贵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如此坚信,而谈及自己的内在努力很小,却把“贵人”的施恩转变为努力报恩的动力。特别是对于贫穷幼年时代的“贵人”,即使是没有办成某件事、且已意识不很清晰的“贵人”,他都要采取多种方式感恩。在几十年感恩父母、组织、“贵人”、故乡实践中所做所悟的“不忘”二字真经,着实是太难得、太经典了。

人常讲“良心”,“良心”的“良”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个“恩”字,施恩和报恩也。报恩者“不忘”报恩,“让世界充满爱”不就是人生追求吗?只要“不忘”二字永驻心间,报恩之行那就是不言而喻和习之为常之事了。实际上,报恩也是在施恩,报恩和施恩本就是一个互动的变换体。恩恩想报的良性互动,本来就是人性和善治社会共同目标。

“不忘”是心,心“不忘”才有动之行。经受各种干扰和淡化的顽强“不忘”种子,一定会在报恩和施恩的良性转换中折射出无限的光彩。

2025年2月26日写于西安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jaq123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苍茫编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111239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