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上海科技专访人物
科创这一年
他们是院士、是校长
是研究员、是创始人
......
过去的一年
沪小科专访了
科技领域的各类从业者
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和理想
一起回顾这些名字和他们的故事
↓↓↓
发表于2月6日
质量是航天产品的第一生命线,有一些细节的东西,是需要非常细心才能够发现的,同时也需要比较用心。不是说我在这个项目里不去考虑其他,只管一个声光调制器的验证就可以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副研究员
任伟
超高精度空间冷原子钟,是一台什么“钟”?它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任伟介绍,空间冷原子钟3000万年误差1秒,未来空间冷原子钟可以在太空中对其它卫星上的星载原子钟进行无干扰的时间信号传递和校准,从而避免大气和电离层多变状态的影响,使得基于空间冷原子钟授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更加精确和稳定的运行能力。尽管基于激光冷却的原子钟早就有了,但冷原子钟上天需要的技术是全新的,因此这一高难度的项目起初并不被看好。任伟所在的空间冷原子钟研制团队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的工程产品研制、地面科学实验、环境试验验证等工作。
发表于4月2日
对基因治疗来说,如果靶点明确,且找到好的转化路径,在费用和成药风险上,都会有所降低。
——天泽云泰董事长
联合创始人
赵小平
对一家Biotech来说,怎样的适应症会被放在优先级的顶端?对此,赵小平并不避讳,“我们一开始一定会去考虑:我要不要花时间、花成本来做这个适应症。”
但也正如VGN-R09b与AADC缺乏症的故事,当了解到这群小患者的处境,并接触到寻求合作的儿童中心时,“以患者为第一考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制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赵小平认为,罕见病是一个更需要多方联动、多方配合的疾病。对于罕见病在中国的未来,赵小平抱着希望:“整个社会现在对罕见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觉得这个也跟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发表于5月18日
我们的科研创新中,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改善,同质化带来了很多问题,一方面会影响科研产出的效益,同时有一些非常宝贵的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有重复和浪费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党委副书记
丁奎岭
“基础研究追求的就是源头创新。”在丁奎岭看来,任何的基础科学研究都是“从0到1”,“因为要发现新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从0到1’,特别是基础研究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丁奎岭说道,“未来我们要成为科技强国,真正的科技强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源头创新、对科学发现的贡献。”
有了源头创新的“0到1”,下一步是什么?丁奎岭认为,还需要基础科研到成果转化的“1到100”“100到10000”,“只有源源不断地向前进步,才能让你的科学发现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科学家们应该做的工作。”
丁奎岭谈道,目前,上海的科学家们正在这方面不懈努力,上海有很多著名的高校、有很好的研究机构,有一流的科学家在这些平台上不断耕耘、不断创新。
发表于5月21日
企业和高校两方能真真正正深度结合到一起,对中国医药创新研发来说是有希望的一个拐点。
——复星医药执行总裁
王兴利
复星医药和高校的合作其实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太一样,在这样的合作中就需要高校“打开一扇门”,让企业与高校联手开发。目前,复星医药正在与复旦大学等高校探讨这样联合开发的合作机制。在探索创新之路过程中,复星医药与成熟科学家团队携手合作,打造了港股18A上市企业中第一个盈利的创新药企复宏汉霖。采用间接投资,合作开发的创新模式,实现低风险孵化,落地中国首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与此同时,成立中美孵化器,引入市场化创新基金,设立定投基金,整合资源成立TRC(转化医学中心)等多元化方式,帮助复星医药逐步迈向创新深水区。
发表于5月30日
要成为研究型医院,关键就在于成果转化。医疗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既往的以基础研究为主的阶段。
——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
侯旭敏
为持续推动医工交叉合作与学科发展,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能级,上海市胸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以及头部药企和设备企业等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我们就是‘既要又要还要’,但我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侯旭敏强调资源的整合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与外界合作,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同时,我们更希望借助专业成熟的第三方的平台,搭建‘1+n’的平台,实现1+1>2的效果。”据悉,在转化项目成功落地的基础上,胸科医院将与“区域型TTO”平台等进一步探索在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平台共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内外联动的转化强支撑。
成果转化的背后,还要做好人才的转化。“我们持续激励内部员工的创新思维和研发能力,致力于将胸科医院打造成吸引人才留下来进行成果转化的高地。”通过有效的内部协调,帮助他们转化为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侯旭敏坦言,“打通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的路径,这是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探索。”
发表于7月1日
ChatGPT 可以很容易地向公众提供信息,从而导致信息被滥用。制造虚假信息是人工智能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可以用于善意或邪恶,人们需要创造一个环境,以便个人不会将其用于邪恶。
——图灵奖得主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霍普克罗夫特
他直言:“现在所谓的人工智能只停留于表面,并不算真正的人工智能。”他认为,尽管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部分,但目前AI的智能更多体现在模式识别上,而非深层次理解。
此外,霍普克罗夫特特别谈到了人工智能的“黑盒子”问题,即其决策过程的不透明性:“人工智能是一个‘黑盒子’,我们有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智能算法会给我们带来何种结果。”他认为,随着AI技术的发展,必须更加关注如何合理分配由AI创造的财富,以及AI决策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发表于7月12日
我们致力于提升锂金属材料与电解液界面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一方面,我们探索什么样的组分对于界面来说是好的组分,另一方面,我们也想从锂金属本身出发,开发复合金属锂负极,提升电化学性能。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祖丽皮亚·沙地克
近年来,我国在能源转型、节能减排方面的脚步日趋加快。而这也给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贴近实际需求,让实验室的科研得以放大、走进产线?
面对未来,祖丽皮亚希望自己能面向解决电池本质安全问题,进行一系列开发。“要解决电池本质安全问题的时候,还是要聚焦于全固态电池。所以我们目前也正在做全固态电池的开发,包括其新型材料的开发,同时也在研究界面的兼容性、新机理。”
发表于8月2日
如果创新药企业有一个好的ADC或XDC候选药,通过与我们端到端的平台合作,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到临床。
——药明合联首席执行官
李锦才
药明合联的工艺平台具有世界领先的水准,从DNA到IND能够在15个月内完成,比行业常规时间缩短了一半。
李锦才说:“客户只需要找到药明合联一家公司就可以完成阶段式或整合式IND和BLA项目所有需要的工作,这样药物实现商业化生产的速度会非常快。”
通过自主研发和外部合作双轮驱动的模式,来保持一体化技术平台的迭代和领先,这是药明合联打造技术平台的法宝。
立足客户需求,药明合联达成多项战略合作,与启德医药、SyntaBio,Multitude Therapeutics/HySlink, IntoCell等多家知名生物技术公司或生物制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包括赋能客户加速发现ADC 候选药物,开发更多新型生物偶联药,提高开发效率和成功率。
发表于9月5日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这个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的领域,创业者们也在直面‘九九八十一难’,进行着国产化及原创性科技创新的‘闯关’。
——商汤科技副总裁
张少霆
商汤医疗研发的“肝脏局灶性病变CT图像辅助检测软件”正式获批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肝脏CT辅助诊断产品。基于该软件推出的SenseCare?肝脏诊疗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已实现对肝癌的筛查、诊断、治疗全链路覆盖,大幅提升医生诊疗精度和效率。
“我印象还蛮深的,有一位医生说用了商汤的肝脏手术规划软件就跟打游戏是一样的。我问‘为什么是打游戏?’他说打游戏是三维动态实时反馈的过程,而用我们的肝脏手术规划系统,可以模拟切除路径,也是实时三维可视化交互,帮助医生快速预判手术方案的效果。”张少霆分享了他和一位使用商汤医疗AI软件医生的对话。
作为企业,要在前期的研发和产品阶段就想好市场接受度、商业化方式。同时也要让人们看到技术投入、认真做事、有匠心做事带来的回报,也就是原创和IP带来的经济回报,才有可能持续地推动AI医疗产业的发展。
发表于11月14日
AI与6G,不仅是两个技术的叠加,而是构建未来的创新引擎。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首席科学家
周伯文
在6G的赋能下,AI的应用场景被无限拓展。周伯文设想了“6G+AI”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通过AI的多模态模型与6G的高速网络支持,可以实时重建数百平方公里的虚拟城市场景。“这是AI和6G结合的真正意义: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而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可能性空间。”周伯文说。
“无论是AI赋能6G,还是6G赋能AI,这两者的结合都能够带来颠覆性创新。”周伯文强调,AI和6G的深度融合能够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推动许多看似遥不可及的应用场景变为现实。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未来已经到了,有的还在延迟。无论是6G还是AI,毫无疑问是目前这个时代,未来感最强的领域。我们特别希望两个领域能有机会联手起来,一起改变世界。”周伯文总结道。
发表于11月16日
陈凯先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赛道的“内卷”,又如何破除“内卷”?
在陈凯先看来,内卷来源于原始创新的缺失,而破解之道也正在于此。
开辟原创赛道,破除研发内卷,也将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陈凯先谈到,当前,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肩负两大重要任务,一方面,上海要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另一方面,要崛起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这看起来是两个目标,但其实是一件事,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
发表于11月18日
寻求海外上市的模式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产品在海外的商业化和临床应用中获得成功。
——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
崔昳昤
去年6月和9月,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又先后成功在海外上市欧盟和日本。成为上海首个海外上市全球美、欧、日三大主流市场的原创新药。
在推进创新药产品海外上市成为热词之前,和黄医药为此摸索了近十年。在崔昳昤看来,“要成功寻求海外上市,我们必须跨过四大门槛。”
“海外多中心临床、质量管理与生产制造、海外认证与注册,以及海外商业化,我们任何一个企业如果要成功提升国际竞争力,这四大门槛是必须要过的。前三大门槛我们公司独立跨越了,最后一个门槛则通过与武田的商业化合作跨越,使得我们的产品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崔昳昤说道。
崔昳昤也坦言,对于大多数biotech企业来说,最后一个环节——海外商业化,无疑是最大的短板。“商业化的打造和渠道的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时间积累和团队打造。”
发表于12月7日
“脑机接口有诸多不同的技术方向,我依然觉得没有哪条技术方向一定是未来,技术选择应该是开放的。
——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陶虎
在陶虎看来,脑机接口同样也是妥协与优化的艺术。一方面,进行脑机接口治疗,尤其需要谨慎评估对病人带来的收益是否能弥补对病人进行脑部手术的风险。而另一方面,在技术本身的演进上,也必然要为了安全来舍弃一部分的“激进”。
“信号的物理本质决定了,脑机接口越接近大脑,那么采集到的信号质量就越好,调控大脑的精度就越高,但这可能也会对大脑有更大的损伤。”也正因此,对于技术本身来说,克制自己的炫技,平衡对于功耗、发热的要求,减少对脑部的损伤,做好对现有场景与病症的支持,这些无论是对患者个体,还是整个脑机接口产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减少脑机接口的植入对脑部的损伤,正是脑虎科技长期以来专注研发将蚕丝蛋白应用于脑电极植入的意义。脑虎科技的“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独辟蹊径,将中国传统材料——蚕丝应用于脑电极的植入,只要打一个不到1毫米的微孔就可以顺利植入。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